职场范文
当前位置:聘大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时间:2024-09-08 02:20:44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1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八、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就全国来说,还无系统经验之举,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九、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2

  前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反映出了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广东江北中学是一所老牌省重点中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矢志不移地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要素是名师、优生和科学的课程。对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可使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研水平大大提升,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实现向名师的飞跃;实施校本课程,可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北中的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化平凡为卓越。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是北中实现飞跃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规则

  1、开发与申报

  每位北中的教师都有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义务

  (1)计划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特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自主制订课程纲要和编写教材。

  (2)在开学第一周向学校教导处进行校本课程开设的申报,并提交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XX学科校本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课程内容》、自编教材、《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评价标准》等。

  《课程纲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要求“价值”要反映当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目标”要体现三维一体的统一、具有可操作性。

  ②自编教材和课程安排

  对教材的要求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实用价值,有助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排形式可多样性,内容从易到难,课程活动的形式和安排要注意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课时量为18课时。

  对课程实施设计的要求:课程实施设计内容包括:实施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建议、课程完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条件支持、班级组成及管理等。

  ③课程评价建议。课程评价涉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的评价、成果交流和展示等。

  2、审核

  在开学第二周,由学校教导处对申报课程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课题列入《广东江北中学校本课程指导目录》,提供学生进行选择。审核是对课程是还符合以上对课程申报的要求。

  3、选课和组建课程学习班

  (1)学校将《广东江北中学校本课程指导目录》发放到各班,相关教师和班主任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选修,学生在选课时应尽可能征求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意见,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学生有试听一节和重选一次的机会。但在课程进行到第二课时后应稳定下来。

  (2)学生选课完成后年级进行汇总登记,将所选课程及学生人数报教导处,所选课程学生人数15人以上,同意开设该校本课程,学校按相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条件由学校统一安排,并由教导处统一检查。

  4、对课程评价

  教导处通过学生评议(权重3)、课堂评估(权重4)、教师自评(权重3)对课程本身优劣进行评价,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和终结性评价,合格者给予学分。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3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为完成课程方案中“选修II”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利于深入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多校化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课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创造机会,提高学校及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特色。

  适当性原则。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多样性原则。研究学生发展的多校化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合作性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干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工作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实施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从而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三、开发与实施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2、根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情况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和学校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和把握学生发展、学校特色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3、制定校本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数量应坚持少而精。校本课程目标包括校本课程应达到的一般目标和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纲要等。

  4、通过进行教师培训、课程申报、课程审议、组织选、分配资源、安排课程等工作具体实施校本课程。

  5、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评价和适当调整,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进行评估反馈,二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成效等进行评估反馈,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四、组织保障

  1、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工作方案,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协高各类课程的关系,提供学生选取课程的方案。

  2、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与教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充分昨用他们的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要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氛围。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4

  一、《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课程目标定位。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之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丰义初中具有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阅读、欣赏、创作诗词的氛围浓厚。十多年来,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让诗词走进校园”的活动,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提出近20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更要求师生在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我们认为《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办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诗词教育的要求,又要为部分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而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诗教工作。现在,在我国部分学校也已开展了诗教工作,但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我校编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迈出了诗词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开展诗教工作,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以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生活,研究诗词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二、《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1999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学校诗教工作,把诗教工作推广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百草园”诗社,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2、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广播站增设了诗词赏析节目,班级黑板报开辟诗词学习专栏,学校布置了校园诗词创作宣传栏和校园诗词创作黑板报。语文阅读课增加诗歌赏析吟诵,音乐课练唱古典诗词歌曲。20xx年8月,学校又布置了诗词长廊,定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宣传师生诗作。校园各楼层墙壁上布置了师生诗词作品。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甬路,每一间教室、办公室的布置都体现诗词教学的特色。这些作品或从大处着手,或从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学生徜徉其中,其景融融,其诗融融,其乐融融,长期接受着诗词的熏陶,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诗化校园环境,营造诗词氛围,进一步使全校师生形成了共识。师生认识到诗教工作的重要性,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

  3、课程保证,活动推进。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诗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指导性和创造性地用好《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认真上好“诗歌”课。每个学生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集》随身携带,学生把已经学会的诗歌摘抄在《诗词诵读袖珍集》上,内容和格式由学生自由设计,可以给诗歌配上插图或者写上自己的读诗体会,这本集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携带方便,便于学生随时背诵复习巩固。袖珍集还可以收藏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长期保存。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素养。各班或年级段组织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的内容与时令、传统节日、重大时闻相结合,如四月份学习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朗读烈士诗选,了解烈士事迹,诗写学习感受。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中认真组织,活动后注重成果评价和资料收集。

  4、注重考核,建全制度。实施诗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坚持让学生创作与欣赏古典诗词并注重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考核经验,设计《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使定期考核制度化。考核分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三种形式。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学期考核由诗歌任课教师负责进行,每首必背。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等级均记载在《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之中。年段考核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张榜表扬,授予“校园诗人”称号,发给证书。在强化诗词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帮助的作用,努力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乐意创作。

  5、出版诗刊,鼓励创作。读诗是体味,创作是内化。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创作氛围,采用如“读后抒怀”、“赏画题诗”、“观景联句”、“生活采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我们组织诗教辅导员对学生的诗作进行认真修改,集辑出版,并择优推荐到上级诗刊发表。自1999年秋学期组建“百草园”诗社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把“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铸品牌,创特色”的重头戏。积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教活动。袁德林同志曾以“百草园植中华根,千家诗铸民族魂”寄予百草园诗社。至目前,全校已有千余名师生接受过程度不同古典诗词的培训,创作诗词6000多首。其中被《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广州诗词》、《中州诗词》等省级以上诗报刊物录用100多首,被县级诗刊录用500余首,被校刊、画廊、墙报录用的超过3000首,并已自编出刊《百草园》诗刊9集。我们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还要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诗词吟诵会。平时,还主动搜寻信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到目前为至已有数十人次、四十多篇作品获奖。近期又有6篇学生诗作被省级刊物《中华诗词》录用。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如热爱祖国、盼台统一、保护环境、绿化家园、丰义新貌、道德风尚等。学生的诗作能在《百草园》诗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心里面充满了成功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在乐于读诗、写诗的同时,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6、编撰教材,形成特色。随着校园诗教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了,教师学生的诗词修养大幅度提高了,学生们学诗、写诗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没有一套自己的教材的确存在诸多不便:教师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缺乏凭借,学生学习诗歌也缺乏依托,诗教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20xx年暑假,我校成立教材编写小组,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学习需求调查,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可行性调查。广泛调查之后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初步拟订教材开发方案,并召开家长、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方案进行进一步讨论。最关键的是请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小组成员集体策划共同努力下《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应运而生。

  7、课程融合,学科互补。多年的探索之后,在我校诗教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已经融合在所有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单纯的诗歌教学也许比较生硬,甚至乏味。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已经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让诗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传统文化诗词中汲取养料,塑造良好的品德,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的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匠心独运,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对提升学生诗词素养制定了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诗词素养的总体目标如下:

  1、认识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2、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①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世界美好事物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②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美的主观解释能力(理解力);③能逐渐在头脑中构建出每首诗所描绘的画面,能主观解释色彩的物象(构象力),积累构象化程度的审美经验,净化心灵,受到诗词艺术美的熏陶。

  3、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增强认知能力:能由浅入深地分辨诗的感情类型,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诗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积累诗词文学知识,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知道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诗歌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4、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了解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力,启迪智慧、开拓思维,习得创作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5、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道理,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志行为习惯,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养成高雅、纯洁、健康的品格、情调、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6、喜爱、阅读、吟诵、积累中华诗词渐成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让名篇佳句伴随身心健康发展,用诗词为自己的生活添得一种乐趣,并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作用。

  7、能在平时的说话和习作中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尝试用诗歌形式表达一刹那间触动的情感和生活。

  8、关心学校诗歌特色教育,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1、通过《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提升了学生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中华语言的改革发展兴衰史,就是中华民族寻求进步、探索文明的历史;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在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我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关爱别人,助人为乐,在学生中已蔚然成风;拾金不昧、宽容诚信、敬老爱幼、言行文明,已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而且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大段大段的名篇名段,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

  2、通过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是靠教师完成的。教师的诗文素养决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所以教师学生必须同步发展。在学校内部,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带头诵诗,同时倡导教师写诗。近年来,我校师生的诗词作品不断出现在《江海诗词》、《盐都诗词》等诗刊诗书中。

  3、通过学校诗教活动,促进了家长诗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诗文,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辅导,天长日久,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不少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块背诗、联句,共同作诗配画,办小报,部分家长还帮学生将有关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编成表演短剧或相声演出,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诗意,使抽象化的东西变形象了,增强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在无形中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到众多家庭之中,熏陶和影响了广大的家长,“书画盈室,遍地诗声”的文化家庭越来越多,这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修养,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与知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开展、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盐城市文明学单位,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经验与反思。

  十多年的实践,我们不仅在探索校本课程新的发展之路上付出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哪些步子迈得太大了,哪些地方走了弯路,哪些脚步还不够踏实,我们应该怎样走得更稳更自信。我们发现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很多不足,并思考着改进的方法。《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急待再度开发,我们已经酝酿了比较成熟的开发方案,把教材开发成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的教材。我们要把诗词教学活动搞得更深入人心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必将走进改革的成功之门,为优质均衡、促进公平,塑创学校特色作出我们的努力。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总结06-08

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工作总结05-15

校本课程计划09-02

校本研修工作方案11-26

校本课程总结最新10-27

实施工作方案07-02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06-30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09-23

学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06-03

(推荐)校本课程工作总结10-21

Copyright©1998-2024pind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