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优选14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
《高中政治渗透式教学研究》课题自制定研究方案至今已有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按照方案,围绕既定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有收获,更有困惑,现简要小结如下:
一、周密准备,定课题,出方案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就积极酝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确定这一课题。用一个月的时间起草申报表和开题报告,负责召集第一次组员会议,成员整理个人资料,初步明确各自职责。
二、加强学习,为课题研究筑构理论基础。
本学期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政治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政治在新时期的功能及课堂教学方面意见并积极内化到实践中;集中学习了《论美国的渗透式教育》、《浅析美国的渗透式教育》、《学科渗透,魅力无限》等论文。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课题中收获
1、本阶段我们在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上,我们采用对话、图文、表格、信息、漫画、游戏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脱离学生生活的缺点。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
的基础上,对教材尝试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让教材更好地为课题服务。我们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小事,上到中央下到本地的新闻给予关注,这样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政治知识生活化,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政治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到政治学习不再是刻板的而是活生生的。
3、周记是学生倾吐,拉近师生距离很好的.载体。我们主动与语文教师联合,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让学生以当周时事为背景题材写周记,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既可以对语文写作知识的巩固也对政治知识的拓展起到很好的效果,很多独特的见解得到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4、本阶段,我们让每位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黄剑锋老师的《国家财政》,刘莉莉老师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我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平时活动较少,投入的时间不够。
2、搜集的有关作文方面的论著较少,缺乏理论支持。
3、对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收集不及时,意识较弱。
虽说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但由于刚开始研究,许多研究工作都做的不到位。课题研究还在继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争取在下个阶段中做的更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2
在初一一年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需在保持中更上一层,现对初一英语的小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回到教室走一趟,看学生是否准备好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由于学生的自控性差一些,所以我采取小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由于我班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不积极,即使是老师鼓励也没起多大作用。对此我也比较头疼,但是迟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我班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大的改观。因为小组的考核与每位同学都息息相关,所以同学们只要听到回答问题有加分,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竞争的小集体。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然老师给予的小组加分也不能少。
3.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在这方面做的不够突出,但是学生在逐渐的适应用自己学会的日常用语与同学交流。在每堂课正式上课之前,都会有一组学生表演一个小对话,用上自己所学的知识,既让学生互相合作也让学生练习说英语。实施轮流制,每天一组,如果哪组没有准备就要扣分,表现好的就相应加分,给予鼓励。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记忆单词和音标。先学会怎么读单词,之后根据音标拼出单词。同时在看着的单词同时,也能根据读音得出字母组合的发音。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入学之初就让学生保持好的书写习惯。开始时,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一小篇英文字母练习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写字母就很简单了,所以现在就让学生之间笔书写。把每天的作业给予展评,好的加分,写得不好的不仅减分,还得让同学们知道一天中谁书写最差。
二、在学法指导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预习上节课的内容或者是对下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预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上坚持让学生多说多做的原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启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合作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加强语感的能力。让学生跟磁带朗读单词、句子,模仿读音。通过背诵课本上的短语、对话、短文、阅读文章培养深化语感。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老师们持之以恒,细致的要求学生。而老师们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同时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并且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3
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上的一种能力,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之一就讲到注意力集中倾听的习惯。可见,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门开的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我校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注意力”为题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系列的上课、听课、评议、交流、探讨、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开展。就“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如下总结:
一、树立责任意识
“学习即责任”。这是作为老师首先要向学生渗透的一种思想,要让学生潜意识里有一种认识,“学习就是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而不是凭兴趣想学就学”。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农民的责任是种田收割,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时,他们才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目标明确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目标的重视,增加对完成目标的重要性与有用性的认识。只有对目标对象、责任明确了,重视程度提高了,注意力也就可以集中了。
二、着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他对学习或某一事物染上兴趣后,就会集中精力努力去做好。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首先,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为了完成家长交给的硬性任务、或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还是真正认识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支撑他学习的动力,也才有学习的兴趣。
其次,积极合理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不足的一面,也有闪光的一面。作为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务必做一个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捕捉他们学习生活中闪光的点点滴滴并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即使是学生通过努力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些事儿,也应及时地合理地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的认可。这样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慰藉与满足,他们也才有信心、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构建宽松和谐、丰富多彩的课堂。
学生在没有压力、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所释放出来的学习能量是最大的。学习环境是否和谐,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好坏。一堂课就是一个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是剧本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要导演“悲剧”或“喜剧”,一切皆由老师掌控。因此,老师要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一堂课,老师都要精心设计。复习、导入、传授、小结,每一环节都应考虑周到,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劳逸结合
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是以无意注意(自发的、不需要努力的)为主的,这就决定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因此,一堂课学生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劳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合理有趣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一定的`努力)的学习品质。
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教学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来自老师对学生的爱,只有当学生真正爱上老师时,他定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老师要自身形象(外在的言行举止、内在的气质涵养)、基本功(教学语言、教学机智)过得硬的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重要。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多与学生沟通,与他们交心。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不仅谈学习,更多的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内心深处的关爱,学生就会“爱”上你,他们才更愿意主动地溶入到学习的主流当中。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便会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而学生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提升。
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天窗。所以。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校切实抓好小课题的研究,针对小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小”字,帮助教师们关注自己具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立足“课题”,引导教师从计划到反思,以科学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或现象的改变,追求经验的提升。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获得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回顾研究过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扎实有效的工作: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本学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学校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本学期,我们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要求学校全体教师人人参与。
2、抓行动、抓反思。
本学期,我们教师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小课题通过多次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加入下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成员。每个课题成员在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
当然,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工作也存在不足:
1、个别学科组研讨活动有的老师参入态度不积极,教师的个人发言材料偏离研讨主题。
2、课题研究集中活动次数偏少,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3、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
4、活动过程学生材料过少,没有学生反馈的资料。
5、有部分教师存在上网下载的现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需做以下改进:
1、提高学科组成员的参入意识,针对每个学科课题研究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与学期绩效工资挂钩。
2、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资料贯穿始终,注重平日的积累,特别是学生资料的积累,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的动态。
3、可以把平日集体研讨的问题积累归纳,抓出重点,这样可以提高研讨的容量与效率。
4、针对部分教师上网下载的现象在学校大会上进行点名批评。
总之,在学区的正确引导下,我校小课题研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教师的教育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合理使用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我们会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理念,继续加强研究,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5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预习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预习研究。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预习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半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预习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预习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预习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预习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预习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6
一、学期初,统一小课题研究。
课改八年,我校课题组紧紧围绕总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经过不断努力,摸索出了各学科多类课型的多种教学模式,经验汇编成册,展示课全市观摩。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集团在创建有效模式的基础上,完善、补充、引深了小课题研究。
在本学期初,学校课题组拟定了《崇文小学教育集团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各学科教师学习之后,坚持“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人人确定了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提交课题组审定。集团课题组确定了190个研究小课题。
二、比武中,突显小课题研究。
确定小课题后,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撰写出了“周期短、形式活、研究实”的实施方案,集团课题组认真审核后,全部将实施方案放入每位老师的小课题研究档案之中。
学期初,迎着市“千名教师大比武”的东风,我集团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百名教师大比武”活动,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每位教师都将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小课题,将小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充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实例,为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雷小平老师的小课题是《培养低年级的看图说话能力》,在比武讲《自己去吧》一课时,她先指导学生学习小鸭子学游泳的过程,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她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自己适当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引导学生把不会思维的想象成为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为会说话的。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她问:小河边的早晨美丽而又宁静。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说说你都看见哪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出示:这里的风景真美啊!有xxxxxx,有xxxxxx,还有xxxxxxx。小鸭看见了清清的河水,喜欢极了,真想下去痛痛快快地游玩,可是它还不会游泳,该怎么办呢?小鸭会怎样对妈妈说?妈妈会帮助它吗?之后在讲小鹰练习飞行时,他让学生自己去想小鹰会怎样恳求妈妈,妈妈又会怎样告诉小鹰,这样做,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联系生活实际去想,去说,这样拓宽课文内容,给课文中的对话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对话。
三、学期末,总结小课题研究。
在学期末,老师们开始对自己的小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或撰写结题报告。本学期有50%的教师申报结题,撰写了结题报告,以学科组织了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汇报,课题组分类评价,将好的研究成果、经验论文汇编成专辑在全集团推广应用。
四、下学期,延伸小课题研究。
下学期,小课题研究工作将继续进行。这学期已结题的教师下学期将进行新的小课题研究,未结题的教师将继续进行自己上学期的小课题研究。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思路
“小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中,老师们对教学过程中体现小课题的事例列举不多,使小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深度不够。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们每天撰写“教学工作日志”,将体现小课题研究的教学实例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将老师们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脚步走得更踏实,也让“小课题研究”更扎实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总之,“小课题研究”已成为我集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正在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且不断充实,扎实进行。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7
立项号课题名称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几个月来,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以及实践、反思、优化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加深了对该课题的认识,同时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式也作了必要的调整。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水平,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学习《课程标准》等书籍,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理论,充实自我。
(二)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自年月至今,本课题组全体成员按原定计划操作,不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断地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活动与英语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每学期至少进行集体备课次,每月安排次研讨活动,课后执教者首先进行设计思路的剖析和教后反思,然后其他成员进行认真细致的评议,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在这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选择、重组教学内容,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没有完全掌握,有没有将所学内容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具体情况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挖掘单元内涵,恰当调整、重组课时内容,分散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安排,大胆尝试。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既参考教学用书,又凌驾其之上,并没有把教学用书定其为法宝,依赖于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取其好的做法,敢于向教学用书挑战。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8
我校数学科组组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的研究。本课题将为期三年,主要是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及时清除其学习上的障碍,使其后续的学习得以较顺利的开展。具体操作流程: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主要研究有上进心,肯学,但由于知识结构缺陷或学习习惯不好,思维策略不足等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数学课题组要求每个老师在所带的教学班中挑选出5~10名“学困生”,成绩一般在40~60分左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分别选择2名中上生和一名尖子生作为参考对象。
二、“学困生”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期望成果
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校课题组成员都觉得进行学困生的错题收集与诊断非常有意义,并把它作为我校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以下几项目标:
1.前两年主要是进行错题的收集,根据区教研员对初中数学各知识点的编码对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建立错题资源库,并对错题进行初步的诊断与解决策略探讨。(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进行诊断)
2.利用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xx教授的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寻求他们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错题资源库。
3.通过课题组老师三年坚持搞错题研究,使教师们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每一个初中数学知识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有预见性,从而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诊断,根据诊断提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纠正。所以,做好学困生课题,对科组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开展情况:
(一)学校及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对本课题开展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课题开展初始阶段,因为很多实验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课题研究经验,所以出现了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很大,害怕做不好的思想,从而课题开展开始不久后有一段时间曾陷入过低谷。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张伟春主任给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放下了思想包袱,扎扎实实搞课题。
同时在张主任的帮助下,我校“学困生”课题组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xx教授的研究生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将在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诊断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二)加强了相关理论学习和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会
进行学困生的错因诊断,需要我们要学习相关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为此,课题组购买了一批相关的理论书籍,鼓励老师们多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做好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三)错题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方法:
(1)错题的选取方法:
错题大部分来自所研究对象的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错误,小部分来自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有的老师尝试通过研究对象的错题本(含错题,更正及错因的自我分析)收集错题;有的老师则通过每天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扫描。
(2)错题的整理与分类:
如何进行错题的整理及及时上传到区天河部落交流平台,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反思。从一开始是按章,后来确定为按每知识点进行错题分类。也可以设一些专题:如证明题常见错误等。有关的编辑格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分工合作:
“学困生”课题组分三个年级同时开展课题,各备课组还把所负责年级的错题分块分任务进行扫描,上传到科组错题资源库及天河部落学困生专题。其他老师则做好分内错题扫描与上传工作的同时,对同年级老师上传的错题根据自己收集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回复。
(4)他山之玉:
通过把错题上传,一方面可以与兄弟学校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数学同行老师们的“跟贴”回复,给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四、课题开展存在的困惑及努力方向
困惑一:课题主攻方向是错题收集与诊断,所以所选的错题是否不只局限于几个研究对象,而可以是所有所教班级中符合界定的学困生中收集?
困惑二:对知识点所收集的错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对象中出现的不典型的错误是否不予以收集?
困惑三:代数方面的错题较容易进行知识结构方面的错因诊断,但有关几何部分的错题却较难以判断,诊断上有点吃力。
困惑四:对错题的诊断分析应抓住那些细节,那种格式比较好。我校四个学困生课题组的老师所上传到天河部落上的错题分析形式各有不同。从数学角度去写错题诊断,是否要注意补充一些什么方面的内容?
总之,对于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重,课题研究过程会比较辛苦的,而且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所以课题实验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同时要有追求“学困生”课题研究内在价值的态度,要有吃苦精神。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9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0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尝试。
一、研究活动
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我们从写和改两方面出发进行研究。现在,教材中所需要写的一般是由要求的作文。过去的做法是当堂布置,当堂指导,当堂完成。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急得团团转,写了又勾,勾了又写,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还没写出来。
我们全组老师坐下来展开讨论,如何让学生作文时既感到轻松,又言之有物。大家一致认为,要给学生充分地观察、走访、查阅的机会,并且交稿时间延长到一周。稿子交上来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改这一环节不可忽视。怎么改?大家各抒己见。一致认为首先是自批自改,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初稿进行加工,修改;然后组织互批互改,小组内4名同学轮流交换,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最后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在全班宣读,学生发表评论,指出优、缺点,以利于进一步修改,实现共享。
当然,在修改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文题的.确认,主题的确认,题材的确认,文章层次的安排等,同时包括对字、词、标点的修改。
二、研究进展
一学期共有八篇大作文,每次作文教师都相机进行实践。并且对写景作文和叙事作文进行重点研究操作。
在写第一篇作文时,在真正让学生写之前,让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或去体验,从物到人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静下来开始习作,很多学生初稿就很棒。再经过一系列修改,作文就更棒了。
写人间真情的叙事作文前,先让学生走访,也可以查资料或向家长了解相关事例,使学生受到触动,然后成文。现在全体教师都集中精神探索不同类型作文的指导和修改,探索作文后进生的补救办法,总结前段经验,在新学期作文教学中加以落实。
三、研究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实践,各位老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自己写出了高质量的反思、案例、小故事等。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1
我校坚持“以学习促提高,以科研促发展”,将教研、科研、培训融为一体,实施课题牵动策略,切实将“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落到实处。小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以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课题,学习理论,收集资料。
在课题实施之前,我校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制定出适合本校和本学科的课题。如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的课题就是“如何搞好作文教学”,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作文教学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校同时要求教师自己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装订成册,将课题框架构建完整。与此同时,每周五还以教研组为单位就课题进行集体学习,定出主讲人,专门解读资料中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结合
我们将科研与日常教学更加紧密结合。开学初,我们制定了与小课题相关的教研计划,将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和观课议课活动与小课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人都上公开课,就课题做出自己的实践探索。教研活动时,教师就自己在备课时结合课题和班级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教学随笔也是围绕课题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领导听课也要根据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让教师体会到科研无处不在,科研就在我们身边。
三、注重教学反思,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记学习笔记,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教研活动反思、听课反思、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反思、读书中的反思、观摩名师课堂的反思、以及新课改的点点滴滴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日益提高,一种反思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我们的周反思在教师们中间传阅,让青年教师看到了老教师的经验,让老教师看到了青年教师的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坚持不懈地记载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又在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学习、研究,思考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2
转眼间,一学期以经过去了。在小课题研究中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优秀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知识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感到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也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
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那些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老师向他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老师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特别注意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分成小组,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的巩固。
三.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应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总之,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没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3
本学年,我校继续遵循“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工作”的教科研管理思路,重点培养和扶持了今年上报并立项的五个小课题,同时兼顾了以往十一个学科课题的开展和管理。
本学年我校继续抓好以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放手给学科组自主开展研究,各学科组准备好过程性材料,学校在学期末进行了过程性检查并进行评价。
针对小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小”字,帮助教师们关注自己具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立足“课题”,引导教师从计划到反思,以科学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或现象的改变,追求经验的提升。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获得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回顾走过的路,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扎实有效的工作: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
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的扎实有效,于主任在乳山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暨培训会议上进行了题为《抓大放小、实化管理、催生课题研究效益》的典型交流。
当然,本学年教科研工作也存在不足:
1、个别学科组研讨活动有的老师参入态度不积极,教师的个人发言材料偏离研讨主题。
2、课题组集中活动次数偏少,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3、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
4、活动过程学生材料过少,没有学生反馈的资料。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需做以下改进:
1、提高学科组成员的参入意识,针对每个学科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摒弃偏离主题的发言。
2、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资料贯穿始终,注重平日的积累,特别是学生资料的积累,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的动态。
3、可以把平日备课组集体研讨的问题积累归纳,抓出重点,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科组研讨的容量与效率。
总之,一年来,在市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小课题研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教师的教育思想日臻科学,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合理使用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我们会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理念,继续加强研究,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4
中小学生体质近年来持续下降已被社会公认。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中小学各年龄段多数指标呈普遍下降趋势,力量素质全部下降,耐力素质大部分下降,其他素质也在下降。学生体质明显减弱,且出现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的现象。综合以上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为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做出总结。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的希望。现如今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学生下降幅度较乡村学生更大。学生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中结果呢?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趋向如何呢?这有待于我们基层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民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从总体国民体质上看,成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必须从青少年儿童和学生的健康抓起。
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样呈逐年下降的趋式。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弱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还不只如此,又出现了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多,体弱多病的儿童骤然剧增等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但身体形态指标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增长幅度较大。
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因素分析
1、学生、家长重智轻体的观念,对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
近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到"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束缚,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争取好成绩,把智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就更不用说了,放在了若有若无的位置之上。加之学生从小在家长重智轻体的影响下,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辉煌的前程。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平时注重增加营养,参加体育锻炼用处并不大。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存在很大问题,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非常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占重要地位。
2、学生课余时间少,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体质健康的提高。
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为此教师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量,学生因为要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等作业全部完成后,睡觉时间也差不多就到了;部分学生晚上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提升班,学习各种技能,因此除了只能在学校参加一些体育课或活动课规定内容的锻炼外,很少有时间再参加一些课余体育锻炼,只能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才会有极少时间安排锻炼活动。这样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阻碍了学生体质的提高,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
3、教育、教学观念落后,阻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现在的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及格率"作为评价标准。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所以占用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就理所当然了,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健康体质也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如学校有什么重大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班主任和学生的要求下,只能在体育课上练习。体育教师不得不放弃上课的内容去完成不是体育课上的任务,教学质量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因枯燥无聊的练习,不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的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缺少了教师的教,没有了教师的组织,没有了锻炼内容上的指导,也就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喜欢体育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课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己"体质不错"没有锻炼的必要;有的认为体育课"毫无意思"不想上;还有的认为"长大了还在蹦蹦跳跳不象样子"怕丢人等等。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育老师还应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认真的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也能唤醒学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
5、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的影响
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青少年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虽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都用于本单位职工健身娱乐,面向群众开放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其重要原因一是管理方面的不便,二是器材的维护),由于社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少,造成双休日学生无处去锻炼的现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促进学生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成家庭带学生,学生促家庭的体育健身格局,促使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6、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原因。
目前尚有不少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同时体育教师心中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学生人数太多发生碰撞,会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遇上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只能采用占地面积不大的体育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运动量受到限制,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再有专业体育教师仍然缺乏,只好请其它任课教师兼任,这对指导学生正确参与体育锻炼是很不利的,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机会。
三、结论与建议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的意识培养、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得以实现。只要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切实解决,体育教师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有利于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
学生的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这也正符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我们相信在国家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督促和确保学生每天至少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学生的强健体魄将指日可待。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06-20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03-14
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09-28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0-12
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06-17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工作总结11-17
(荐)课题研究工作总结05-15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总结01-28
课题研究个人工作总结05-28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热)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