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范文
当前位置:聘大网>职场范文>工作总结>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2024-10-25 09:15:51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1

  在教师均衡配置方面,实施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支教、送教下乡等一系列可行措施,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仍有差距,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仍制约着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及对流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全县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仍存在不均衡问题

  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科结构失衡、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区域分布不均衡。县城区学校超编与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现象并存;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呈中老化趋势,青年教师所占比重不高,比县城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高3.8岁。三是各学科专任教师存在“先天不足”。目前,虽然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者达86.3%,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93.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初中、小学两个学段专任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均较低,很大一部分专任教师的现有最高学历都是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才达标的,而县城学校专任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远高于农村学校。四是职称结构不均衡。全县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58人,其中县城学校拥有中学高级教师人数107人,占全县中学高级教师总数的67.7%。此外教委机关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人数11人,所以全县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中学高级教师总数只有40人,仅占全县中学高级教师的25.3%。五是学科分布不均衡。由于编制标准只明确规定了师生比例,没有明确规定学科结构比例,因此我县大部分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学科结构失调现象,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不对口或职称与所教科目不对口的情况,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尤为突出,某中学甚至出现英语专任教师教生物、地理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初中学校中有33,45%的教师所教学科专业不对口或职称与所教科目不对口,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兼任或是转行。

  二、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是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

  1、加强城乡教师互动有利于推动我县统筹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水平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没有县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就没有全县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要切实提高我县学校师资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城乡教师对口互动,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别是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县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有效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城乡学校得到均衡和谐发展。

  2、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校安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免课本费等重大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县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努力,我县农村教育薄弱的状况,特别是在校舍、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已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从县域教育整体面貌来看,城乡教育水平依然差距明显,乡镇农村学校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县城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实施城乡互动交流,可以充分利用县城学校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3、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县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说到底是师资水平的差距,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深入开展能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让他们互相学习找差距,正视现实求提高,适应环境求发展。针对教育对象、管理模式和办学条件的差异,能使他们增强工作使命感,升华教育理念,开阔工作视野,活跃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共同锤炼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技能扎实、师德高尚教师队伍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4、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有利于激发管理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着力点在于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通过结对联谊的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一是能有效解决受援学校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让县城的优秀教师深入到基层去,到最缺学科教师的学校去,缓解受援学校的教学压力,解决其师资短缺的矛盾。二是能提高受援学校教师素质。受援学校的教师到县城学校来“充电”,为他们创造培训进修的条件,他们可以运用相对先进的教学资源,面对视野开阔的学生,与县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问题,一起组织教学活动。四是可以为今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和方法。让极少数仍抱着“铁饭碗”,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上课敷衍了事,工作混天度日的教师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三、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与思考

  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县中小学校不仅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骨干教师也有进一步向县城学校流动的趋势,这种教师资源的单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县义务教育的发展失衡。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信念,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如果学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过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因此,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控制优质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既是一种政策导向,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要求。

  1、明确责任,做好调研。在师资资源的配置上,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改变原有的“效率优先”配置模式,即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优先”安排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做法,把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要摸清农村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建立“需求库”,了解县城学校教师的基本状况,建立“供给库”。

  2、结队联谊,“捆绑”发展。建立对口支援制度,明确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责任,将双方学校定为责任主体,双方学校校长定为责任人,确立对流工作责任目标,实行“捆绑”结队。一是支援学校要有计划地选派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身体健康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或担任校领导职务,帮助受援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做到计划同盘、管理同谋、共同发展。二是受援学校要选派教师或管理干部到支援学校学习或挂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援学校要选派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受援学校讲学、开展教学研究,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四是受援学校要选派热爱基础教育工作、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支援学校跟班学习、拜师学艺。

  3、大胆改革,人才共享。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手段,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县城学校“流动编制”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为克服支教学校及教师“临时思想”,一般支教时间确定为1—3年,支教工作年限按支教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业绩而定,工作态度不好、工作业绩不佳的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支教时间,以增强支教教师的责任感。

  4、政策激励,基层优先。长期以来,我县县城学校享有比农村学校更高的高级教师比例,而且这类学校的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高级教师的评、聘资格,获得更多、更好的自我发展,这也是吸引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教师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并适当将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对于鼓励优秀教师到基层学校任教,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部分长期工作在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成果等方面可适当降低标准。此外,县城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可增加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条件。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2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农民的子女要求“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交流是立足于整个城乡协调发展,立足于整个教育发展大业这个前提而进行的。

  从1999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都要求各地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20xx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标志着教师交流制度将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1999年至今的15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2个政策文件,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各地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

  到20xx年8月底,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浙江等22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各地推进教师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7个方面: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四川省要求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6年或9年就需要轮岗到其他学校。江苏省则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应当流动。厦门市的`规定也是6年。至于流动岗位的年限,有一年、两年的,也有三年的,一年的居多。各地积极探索“县管校用”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有的地方还力争每年教师交流数量达到辖区内教师总量10%左右。

  教师交流,作为一项实施了10多年的制度,究竟给城乡教育的发展,对学校工作的推动及教师个人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教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交流,对于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肯定是有实际效果的。20xx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专题报道《教师城乡交流促进教育均衡》,报道了山西省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事迹。山西省晋中市从20xx年初开始,结合晋中教育存在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教师良性循环机制不健全等实际,着手研究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晋中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到20xx年,晋中市已经进行了两轮教师岗位交流,共交流校长、教师6042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19%;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新补充录用教师1804人,80%以上补充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区域内教师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得到调整,为超编学校“消了肿”,为缺编学校“补了空”,师资配置逐步趋于均衡,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11月,晋中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江西省的铜鼓、乐安等县,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也对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其次,教师交流为流入学校带来了新的气象。城乡教育的发展,学校是重要的办学实体。教师交流,最为得利的应该是教师流入学校。参与流动的,基本上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他们的到来,对流入校而言,简直就是“福音”。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还带来了教研的风气,更带来了实干的精神。他们到达的学校,面貌都有大的改观,给流入的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继续教育中心教研员兼主任助理彭显宏多年从事教研工作,能力很强。被选派到太平寺西区小学后,他主持申报了《城郊学校教师课堂成长有效途径探索》的课题,提出了“三新课堂(新理念、新技术、新突破)理念”,要求教师要有“三心”(富有耐心、具有责任心、拥有自信心)。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变化很大。

  一般而言,教师交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获益大。

  另外,教师交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教师交流,是一新生事物,它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和流入学校的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对参与流动的教师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有的甚至是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可以说,他们已经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了。但固定的工作环境,相对不变的生源,对有的教师而言,处于发展的高原期,专业发展基本止步不前。交流到一个新的学校,对他们而言,环境变了,学生也变了。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源,他们就必须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否则,就难以适应新学校的工作,更不用说引领流入校的教师了。对于流入学校的教师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是长期工作在薄弱学校,专业发展既缺乏引领,又缺乏动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到来,不仅让他们开阔了眼界,更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以及实实在在的理念、技巧,既让他们开眼界,又让他们看到了可学的身边榜样。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3

  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19号)中共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通知》豫教人〔〕53号)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城乡教师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教人〔〕42号)精神,结合我区教育实际及城乡学校和的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区镇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原则,以加快教师生长为重点,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生长的方法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乡村教师队伍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大力弘扬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城乡教师工作作风的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使我区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对象和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幼儿园在编教师。

  四、具体措施

  以城乡同类学校结成交流对子为基础(乡村完全中学原则上与农村初级中学结对子)同步实施以下四种具体措施,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鼓励有关单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工作。

  (一)城乡学校一对一教师交流。根据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并指导相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农村对应学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跟班辅导,期限为一学年。

  (二)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选派主要学科骨干教师到对口联系的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等。

  (三)结对指导。区乡村学校至少选派3名优秀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相同学科的教师结成对子。每名教师每学期具体指导不少于4次。

  (四)乡村学校新进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

  五、管理方法

  (一)交流学校三年调整一次。工资福利由原学校发放。

  (二)交流教师的考核由交流学校双方共同组织。新进毕业生延长试用期一年或解除聘用合同;交流期间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

  (三)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重要参考。

  (四)交流学校应为交流教师提供基本的食宿及办公条件。

  (五)参与城乡一对一交流的教师和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新进毕业生。所需费用由区财政列支。

  (六)由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毕业生。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表示良好的任教满三个月可以转正定级并确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参与支教的毕业生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在农村服务教学一年的或服务期间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定级工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七)总结经验。对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并做出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处。年度考核时适当加分。

  六、组织保证

  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认识,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4

  笔者身为交流教师中的一员,对“交流”的积极作用有着切身的体会。但是,跳出“角色”,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交流”,不难发现,当前城乡教师交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教师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城下乡”的利益性问题

  城乡教师交流对象的产生,虽力求动员老师们自主申报,但事实上大多还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运作下进行,究其原因,因为“交流”触及到对利益相关者既得利益的调整。城乡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交流”肯定会造成县城优质学校或教师个体既得利益的损失,所以这些学校或教师个人会对交流采取消极的应付甚至是抵制行为,从而阻碍交流制度的良性运行。

  首先,县城优质学校参与师资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城乡教师交流,农村学校可以获得优质的师资,而县城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将失去这部分优质师资,校长们担心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对“下派式”的交流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其次,客观上城乡交流会让“下派”老师的个人利益受损:城乡教师交流,县城参与交流的教师迫不得已要离开原来“优质”岗位,从”米箩”跳到”糠箩”里,使原来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起这些教师的极度不满或强烈抵制。

  2.“城下乡”的实效性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花费大量的精力,推动教师交流工作,促进教育的均衡。但现实中,在“城下乡”交流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否则,交流就会“变味”,就会事与愿违,甚至产生许多恶劣的影响。

  一是没有”沉下去”。每年,上级选派大量的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寄予厚望,让他们到薄弱学校“传经送宝”,力求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但事实上,有些老师只是“挂名交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县城学校师资紧张,无法抽调人手;有关系照顾的,借“支教”之名,便于照应自家上学的孩子或者做生意等;有的乡村学校将县城交流来的老师奉为“上宾”,在管理上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得罪人,使得支教老师成了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两头都管不到的“真空人”;甚至出现一种“空对空”式的交流:派出学校与接收学校领导商议好,交流教师打好申请报告,开学初到接收学校报个到,学年结束再填个交流考核表交到原学校,如此“有头有尾”,一年的交流工作便“大功告成”。如此无序、被动,甚至虚假的“交流”,大大弱化了教师交流的初衷和效果,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是没有“真用心”。从支教教师角度看,自身的利益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重要内容。现实中,部分县城老师“以支教之虚,行谋职位、职称之实”,眼睛紧盯的是交流制度中所规定的“实惠”,而将支教的初衷――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抛诸脑后,工作不安心,得过且过。甚至少数县直学校把支教作为惩罚手段,将平时难管理的或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充军发配”到农村学校,促其“反省”。显然,以上两种状况都是“乱弹琴”,必将造成教师交流制度的异化,使其失去应有的作用。

  三是无法“用得上”。一所学校迎来了下派的骨干教师,而骨干教师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引领辐射作用,我们无法肯定。现实是:交流教师奔波于城乡,每天乘车坐船要花许多时间;骨干教师家庭在县城,工作在乡镇,难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在接受学校没有职务的骨干教师,他又有多少话语权?他一样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否能“四两拨千斤”?安排到一所学校交流的教师人数比较少,势单力薄,如果坚持自己的习惯和做法,可能会被其他教师视为“另类”……久而久之,骨干也会被同化。

  四是不能“稳得住”。交流频繁,比例大,时间短,缺乏稳定性,将会影响学校的管理。一学年的支教,开始有个适应期,结束前还有个调整期。这样一来,交流教师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就很有限了。然后下一学年又要派出另外一批教师支教。对于农村学校的老师而言,“人参果的味道”――县直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也只能是“闻闻”而已。如此周而复始的“走马观花”,预期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可能还会影响到原有的良好教育教学秩序。

  3.“乡进城”的隐性问题

  谈到教师交流,我们关注的往往大多是“城下乡”的支教,而忽略了“乡进城”老师“取经修炼”存在的问题。

  一是“吃不消”。县直学校相对乡镇学校,工作节奏快,要求高,强度大。部分乡镇老师交流至县直学校明显感到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之学生家长的要求高,谈乡镇交流教师“色变”,无形之中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有些老师“挨”了一年后,发出了“死也不到县直学校交流”的感慨。

  二是“吃不了”。部分乡镇教师来到县直学校,课务并没有减下来,在高要求之下,他们的各项工作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定期举行各类培训学习,满负荷工作的他们往往无法跟得上节拍,也无法适应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三是“带不回”。“乡进城”是为了让乡镇骨干教师“取经”之后回到原校,传播“真经”。但现实中,许多“乡进城”接受培训的老师回去后还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更有甚者,“乡进城”成了个别老师的“专利”和“特权”,进来容易,回去难,一连几年,稳如泰山,从而剥夺了更多老师学习锻炼的机会。

  四是“掏老本”。在乡镇工作的老师,优秀者不在少数,这些老师上进心强、求知欲旺,往往首先被选中进城交流培训。相反,个别“城下乡”的交流的老师自高自大,甚至还不如前者。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局面,与城乡交流的初衷正好相反。

  二、促进城乡教师交流的策略

  1.规范交流程序

  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范的交流程序,以保证交流工作的良性开展。一是凸显“雪中送炭”。基于均衡教育的目的和支教的性质,交流老师应以县城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以被支教学校紧缺或薄弱的学科为主。二是激活交流方式。可根据学校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设置多样的交流方式。交流时间也可根据不同的交流形式灵活安排,力求科学合理。

  2.确定支教待遇

  老师的交流要贯彻自愿为主、就近交流的原则,让教师从交流中尝到甜头、深受补益,逐步成为“我要交流”的自发行动。教师交流的相关待遇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从绩效工资总额中提取出来一部分,设立支教专项资金,用于基本补助和特别贡献奖励,重点突出后者。基本补助用于交通、食宿等因交流而产生的日常开支;特别贡献奖励重在激励,根据支教的相关细则进行考核发放,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关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其他的优惠待遇,要求只有实绩显著,支教老师考核结果达到优秀,才能获得相关待遇的资格。

  3.强化绩效考核

  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支教老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的力度。一是制订考核条例。考核标准应该科学、具体,以教育教学实绩为主要依据,明确划分考核的等级和相应的工作要求。二是区别对待。不同形式的支教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有所不同,相应的考核要求还要与相关优惠待遇对应。三是严格考核。相关考核必须达到合格以上等次,才能按照规定进行奖励兑现。如果考核达不到合格,不仅要追究支教老师的责任,还要视具体情况追究双方学校相关领导人的责任。

  4.授权“挂职”人员

  选派县城学校的副校长或中层干部挂职到受援学校,从根本上落实工作责任,使下派人员真正履行对派入学校的管理职权,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事实上,挂职的支教老师相对于一般支教骨干教师,他们说话有一定的威信,工作也容易开展。

  5.发挥团队力量

  选定交流的挂职校长后,再选拔2-3名骨干教师一同到受援学校交流任教。(同时,受援学校选拔教师到对应学校任职任教,两所学校就自然形成了对口帮扶的关系。)这样,县直学校到乡镇学校参加交流工作的不仅是一位校长或一名教师,而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代表着派出学校的形象和水平。这样就可以借助县城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办法和昂扬的工作状态来孵化乡镇薄弱学校,促进受援学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6.突出管理对流

  骨干教师的交流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对老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离不开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的提高。因此,在下派干部的同时,可以选派受援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到县城相对应的岗位“实习”交流,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5

  县现辖10个乡镇,目前,全县有公办中小学95所,其中小学76所,普通初中19所,普通高中2所。秋季期,全县在校学生19347人,其中小学生20349人,初中生8553人,高中生8745人;全县现有中小学教职工4932人,其中实际在编教师3834人;我县为了使教师有序流动,盘活教师资源,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现状,改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我县在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做法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的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我县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统一,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取”原则,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一)我县明确规定将教师是否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作为评聘职务和表彰奖励的条件之一,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户口不变,住房不变,工资关系不变,以优先评奖表彰,优先晋升职务的方式,组织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轮教。鉴于我县农村学校缺编的不平衡现状,为了不浪费财力和人才资源,我县从起,每年从县城学校组织教师到农村学校顶编轮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困境,同时又能把县城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乡下学校,使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招聘优秀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几年,为充实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每年从县内外各大中院校的毕业生中招聘优秀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别是城镇师资较薄弱的学校在安排名额上优先考虑,几年来招考教师385余人充实到教师队伍。这些举措大大地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推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建立对口支援农村学校有效机制

  教育教研部门组织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流动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有3所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等。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每学期都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及本校的优秀学生代表到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学生与学生开展座谈游戏;互访、互学交流活动。学校领导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学校管理体会,老师与老师互相谈教学体会以及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乡村学校教学水平,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探索新的路子。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一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绩,由此引起教师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县的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为了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我县采取了县城中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捆绑、帮带发展措施。

  三、积极加强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城乡交流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全县普开,对全县教师进行说课,评课,试讲,考核,遴选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县级255人,市级98人,市级名师2人,省级6人,特级教师4人,骨干教师268人。这些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先是在本校起表率、带动作用,然后到农村学校轮番上示范课、公开课,开展专题讲座,同时与农村教师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真正让城乡科研促学,以研兴校。

  四、建立共享教师资源的机制

  在城乡之间实行以聘请、引进与共享教师资源为渠道,专兼职相结合,建立校外、乡际、镇际之间的交流机制,相互合作,请各校的名师担任乡村课堂的常客或不速之客,定期、不定期召开中小学教育专家座谈会,邀请各地中小学教育专家对各学科教学和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吸收本县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研修、培训制度

  教师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的学习,使他们的业务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开拓。二是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教师培训工作。对于农村学校及城镇师资薄弱的学校,在名额安排上实行倾斜政策。三是认真安排和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各校派出参加培训教师名额有限,所以校本培训是目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效途径。近几年,全县共组织1580人次参加省、市级;3120人次参加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工作开展率达100%。

  六、存在问题

  (一)教师待遇不高,教育拔尖人才难留,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人才流失严重。

  (二)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立足于校本培训。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教师城乡交流工作总结06-17

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11-20

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07-28

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范文12-13

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15篇【精选】07-28

上半年城乡交流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03-07

教师交流工作总结04-08

教师交流工作总结05-30

【经典】教师交流工作总结07-13

交流教师工作总结03-15

Copyright©1998-2024pinda.com版权所有